馆藏文物

联系方式

咨 询:
传 真:
网 址: www.jshamuseum.com
地 址: 南通市海安市宁海北路58-8号
当前位置:首页 > 馆藏文物

 改琦仕女图轴
来源: 点击数:456次 更新时间:2025-03-07


海安市博物馆藏《改琦仕女图轴》纵77.3厘米,横24厘米,右上题“七芗改琦画”。仕女面部清秀,鹅蛋脸,弯眉细目,樱桃小嘴,坠耳饰,头梳云髻,以如意云纹为装饰。身着大领宽袖短襦,束于下裙中,裙摆曳地,形成交叠错落之感。袖口宽松,里衣袖口以花瓣为装饰。胸前佩璎珞,左手持如意,腰间正面系蓝色盘长结小带,以玉佩、流苏为装饰,侧身系花草结小带。飘带及下摆衣袂飘飘,尽显女性婀娜的体态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幅仕女图中女性手持如意,作侧身之状,裙摆及飘带有随风摆动之感,因此可推断这幅图将女性神格化,是艺术与信仰的结合,反映了清代文人画家对宗教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。整幅作品以白描为主,但又运用白色、蓝色、浅绛色等过渡色或对比色,在保持整体和谐统一的基础上,使得画面既不失华丽又显得典雅。在服饰细节的处理上,改琦细致地描绘了衣物的纹饰和质感,体现了清代服饰的文化特色。整幅作品虽只刻画仕女这一形象,大面积留白,但从仕女举止投足之态和裙摆飘起之状,给人云雾缭绕、仙气飘飘之感。

仕女画属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范畴,从六朝至清代一直延续存在,历朝历代的仕女画以不同的女性形象为载体,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、审美观念,文化意蕴及思想潮流。从顾恺之《女史箴图》中的贞洁烈女形象,画面中开始关注女性,显示出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,到周昉《簪花仕女图》中仕女的雍容华贵,宋元时期山水画兴盛,仕女画衰落,直至明清时期才兴灭继绝,如唐寅《王蜀宫妓图》中的仕女柳眼樱唇,下巴尖俏,已为清代仕女画的“病态美”奠定了基础。

至明代,仕女画与人文画结合,不再只是“成教化,助人伦”之功用,亦或是简单再现女性的日常生活,从早期的唐寅、仇英,到晚明的陈洪绶,所绘仕女一改魏晋之秀雅贤淑、唐朝之雍容华贵的贵族女子形象,转而开始描绘世俗小说中的平民女子。仕女造型和姿态介于唐代的饱满与清代的纤弱之间,融入文人审美趣味,但也更为程式化。清代仕女画地位极高,甚于山水、花鸟,清代高崇瑞在《松下清斋集》中曾说:“是极天下名山胜水,奇花异鸟,惟美人可以兼之。”清代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,柔弱之风更盛,呈现出“倚风娇无力”纤弱柔婉的“病态美”,较之前代更为概念化、程式化。

提到清代仕女画画家,尤以改琦(1773-1828)最为著名。改琦字伯韫,号香白,又号七芗、玉壶山人、玉壶外史、玉壶仙叟等,主要活跃于清嘉道年间,此时江南地区经济繁荣,书画市场繁荣发展。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下,改琦一生虽未入仕,却积极经营和宣传自己的画作,成为江南地区颇有名气的职业画家。改琦爱游历,广交游,与蒋宝龄、陈洪绶等诸多著名文人和画家为友。其诗词在江南一带颇负盛名,是清代最具影响的浙西词派后期的代表性人物。改琦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,绘画学唐寅、仇英、陈洪绶,继而创新发展,形成自己的画风,仕女、花鸟画均有涉及,尤以仕女画最富盛名,却也未脱离清代传统仕女画形象的藩篱。

改琦的仕女画表现技法之高超,细节刻画之细腻,这些特色使得改琦仕女画成为清代仕女画中的精品,其仕女画独成一派,被后世称为“改派”,与费丹旭(1801-1850)在画坛享有声誉,人称“改费”。

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
上一篇:霁蓝釉描金象耳瓶 下一篇:珐琅彩提梁壶

海安博物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 2024 ALL RIGHTS 苏ICP备20013058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