馆藏文物

联系方式

咨 询:
传 真:
网 址: www.jshamuseum.com
地 址: 南通市海安市宁海北路58-8号
当前位置:首页 > 馆藏文物

 李荣曾墨竹屏
来源: 点击数:3次 更新时间:2025-08-04




【藏品名称】:李荣曾墨竹屏
【历史年代】:清
【藏品尺寸】:纵138厘米,横36.5厘米
【释文】: 一:仿文与可大意  耕仙学者李荣曾
钤印:李荣曾印(白文)壬申七十二(白文)
二:淇园雨过之意耕仙 时在壬申冬日
钤印:李荣曾印(白文)画乎干气(朱文)
三:(书窗谩)对碧琅玕  偏喜真心耐岁寒  怪(底此君解)医俗  清标潇洒拂云端 耕仙
钤印:李荣曾印(白文)
四:**翠节碧琅玕 丹凤林中第一竿 (雨露)恩浓磐石固 箨龙长护保平安 壬申十一月二又五日 耕仙写
钤印:李荣曾(印)壬申七十二(白文)五:**仲姬画法 耕仙李荣钤印:荣曾私印(白文)第二枚印文模糊不识中国画以水墨写意把树、竹、石融为一体,用来抒发文人胸臆的形式,要归功于苏轼与文同。苏轼在《与可画竹木石赞并引》中说:“竹寒而秀,木瘠而寿,石丑而文,是为三益之友”。画家用此三物表现文人气节、风度与人格理想,借此追求自我欣赏与清新脱俗。历代画家践行着苏轼的文人精神,并以其所提的“最佳搭档”进行创作。然苏轼认为好的竹石图应该“如是而生,如是而死,如是而挛拳瘠蹙,如是而条达遂茂,根茎节叶,牙角脉缕,千变万化,未始相袭,而各当其处。合于天造,厌于人意”。好的作品竹子的造型应千姿百态,符合自然生长规律,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,表达内心之向往,富有文人雅趣。有清一代,以竹石为题材的创作之风亦不衰减。清早期,以郑板桥画竹最为出名,画出竹之气节、石之坚韧,跃然于纸上,郑板桥的竹子也为他打开了市场和拓宽了知名度,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。至此之后,无数文人画家上追古人,以郑板桥为参照,开启了清代画竹之风。
此处介绍的是清代李荣曾所画《墨竹五条屏》。五件作品以竹、石为题材,画面上方都写有题画诗,表明画意,第一件作品表明此作上追北宋,仿文同笔意;第二件作品以明刘璟创作的诗《淇园》为意,描绘绿竹摇曳的雨后风光;第三件作品的题画诗摘录自明徐贯的《题竹》;第四件作品题画诗改写自明陶宗仪《题绿竹苍石图为万竹山人寿》;第五件作品为仿元人赵孟頫之妻子管道昇笔意。从题画诗可知,以诗入画,作品用笔上追古人,以明代文人诗文为主题进行创作,参以己意,无论从题材,还是从用笔、造型、构图来看,都属典型的文人画一路。
五件作品都以边角气势,以竹和石为物象,画面中竹子均从岩石上破出,竹子三两竿,有远近、高低、开合之分。竹竿以中锋用笔为主,竹竿挺立,有粗有瘦,富有韧劲;竹节以上抱式画出,竹叶从从根部开始出枝,以“人”字法叠加、穿插、组合而成,叶叶不乱,有条不紊,每片都交代清楚。以书法用笔画竹叶,每片都不同,细腻微妙,完全符竹子自然生长的状态。前四件作品竹叶呈向下之态,第五幅呈向上之态。岩石以淡墨勾勒其形态,其间晕染、皴擦表现质地,其上间以浓墨点苔,峥嵘嶙峋。整体岩石、竹竿以淡墨表现,近景处竹叶以浓墨撇出,远景处则以淡墨写出,突出表达的主体:竹。以岩石之险峻、陡峭、荒涩衬托竹之挺拔、润泽、沉着。其中第五幅作品受损严重,竹竿不完整,仅有半竿。作者借竹石图来抒情,以竹比德,怡神去俗,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文人逸趣,将竹置于岩石之上,在师法自然的同时,笔墨晕染得当,表达竹在艰苦环境中亦能生长,也表现出“依依似君子,无地不相宜”的君子之风。
李荣曾,字耕仙,一字耕先,江苏南通人。国子生。善书画,能写墨竹,善刻印。其父霁,有城南草堂印谱,荣曾能继其家学。著《崇川诗钞汇存》、《广印人传》、《清画家诗史》。

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粉彩山水双耳瓶

海安博物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 2024 ALL RIGHTS 苏ICP备20013058号-1